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转化中心的工作,由江南大学和上海健康医学院主办,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肿瘤分子影像学术论坛”于2022年9月13日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举行。
出席学术委员会会议的有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副主任委员黄钢教授、田捷教授、高明远教授及委员王凡教授、张永学教授、丁虹教授、左长京教授、刘建军教授、宋少莉教授和周兆丽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科技处莫国民处长代表学校出席了会议并致词,他对重点实验室几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几年来在黄钢主任的带领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感谢詹启敏院士及全体学术委员会专家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未来的实验室建设中,离不开各位专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和指导,争取取得更大成果。
主任总结:科技产出硕果盈枝
学术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委员詹启敏院士主持,实验室黄钢主任作了工作报告,他首先感谢以詹启敏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委员会几年来对实验室的支持。黄钢教授接着汇报了:一、本届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共召开了四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二、每年进行开放课题招投标,通过3年的招投标,逐步聚焦实验室科研方向;三、实验室几年来在论文、课题、专利和成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四、实验室未来发展计划,提请学术委员会讨论。未来,实验室将以分子影像基础研究为重点,在临床转化方面有所突破,争取各层面的项目支持;以跨学科合作为切入点,凸显医工理交叉优势;组织攻关突破,进一步凝炼实验室研究方向,形成与国家重点资助项目匹配研究课题;抓好人才建设,保持实验室可持续发展;借助国际知名学术团队,加强国际化多中心研究;在实验室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研发分子影像探针及设备,并注重临床转化。
专家献策:未来发展蹄疾步稳
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及其他参会专家认真讨论了工作报告,并就重点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提出几点指导建议:一、实验室已有一定科研产出,后三年如何将已有成果落地,尤其是同位素民用国家层面已有了顶层设计,实验室要抓住机遇;二、肯定了实验室的工作,今后如何依托实验室,结合学校特点,就医疗器械和放射性药物产学研融合,培养与之匹配的工程人员,做出实验室的特色;三、实验室定位为应用基础和临床转化,上海临床应用基础很好,如何打造引领专业,利用上海的有利资源;四、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在后疫情时代,抓住机遇,迎面而上;五、实验室在专家的指导下,重抓转化,尤其是分子探针的转化方面有所突破。
院士寄语:瞄准契机创优争先
詹启敏院士代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作讲话,他指出:一、实验室工作报告高度凝练了近几年的工作,对学科发展有很好的建议;二、三年来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铺、梳、拓”,目前已形成特色;三、分子影像发展面临了最好的机遇,传统影像学的瓶颈推动着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四、要思考国际分子影像制高点、临床应用、示范推广,就如何与国家项目发展计划匹配做好设计;五、在有组织科研机制下,实验室如何有担当,勇于敢于挑重担;六、在工作内容上要思考基础性问题、瓶颈性问题、转化问题,要充分用好已有平台。
会议高效紧凑,各位委员各抒己见,为实验室的发展献计献策。实验室黄钢主任对各位委员在百忙之中莅临会议(线上线下)表示衷心感谢。
学术委员会结束后,召开了“肿瘤分子影像学术论坛”,论坛由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曹宏副院长主持,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过栋书记、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钢教授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高宇峰院长也出席了开幕式。
詹启敏院士作了题为“科技创新助力临床医学发展”学术报告,詹院士认为,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挑战是医学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存在经费及资源的配置、研究人员科研意识、研究人员培训和准入;临床研究的模式和优化、评价和奖励机制以及监管体系的完善等问题。做这一家医院,临床研究意义重大,临床路径、指南、专家共识要有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国家已驱动创新发展战略,2030年争取进入国际创新先进行列。纵观历史,医学史上重大突破 ,医生的发明少之又少,所以医工结合非常重要。同时要关注前沿学科,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医学模式带来革命性改变。
詹院士还提出国际一流医院7个标准,而科学研究是一流医院的重要内涵。临床科研要善于凝炼临床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特、做优、做精。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永学教授作了题为“分子影像虚拟活检——引领精准诊疗的明灯”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充分展示了分子影像在指导精准治疗中的意义,为使与会者了解分子影像虚拟活检的意义,对其进行了定义,强调在未来医学发展中分子影像不可替代。
讨论环节由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郁春景主任主持,高明远教授提出,詹院士的报告引起了很多思考,数学物理是医学研究的工具,而化学则可创造人类。医学化学研究既要考虑创新,还要注重安全。刘建军教授认为,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融合,各种学科的语言相互转化,只有理解不同专业的语言,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周兆丽教授认为,听了两个报告,受益匪浅,提出科学问题,进行实践,再提出科学问题,从而才能不断进步。宋少莉教授发言,核医学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前景,作为临床医生,关注临床转化,这是重中之重。最后黄钢教授对整个学术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说,感谢郁主任组织这次会议,感谢两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他们从国家大健康出发,高屋建瓴,值得回味。中国缺自己的诊疗规范指南,制订符合中国人群的标准很重要;中国一流医院建设对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很有挑战,如何设大课题、做大项目、出大成果任重道远;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年青的博士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临床工作者;虚拟活检,不仅是核医学,还涉及医学的方方面面,对今后申报课题很有帮助;核医学是火把,她将指引医学各科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已是势在必行,建立在深度学习基础上,产生新学科,产生新思想,解决新问题,要打破学科间的语言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回顾、反思、研究、提升、相信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因素。
因疫情原因,部分专家们不能都参加线下会议,很多参会者也只能线上参会,但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与上海健康医学院医生及老师们非常珍惜这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并收获满满。会议在各方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
科技处、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
2022年9月13日